企业文化

图片名称

马家圩安营扎寨拉开创建的序幕 ---新洋农场历史陈列馆解读之二

2016-01-14 18:42

作者:

胡正行


    1952年11月,李柯平、董国忠、万邦贤、王震、王厚育、尹殿生、丛永焕、朱世昌、刘正修、安凤宝、孙润秋、杨阿祥、杨锦昌、沈之留、张文彬、张锦荣、张耀德、陈云龙、陈亨才、陈良劻、侍尚勤、周伟、周其昌、庞佩兰、居瑞燕、夏耀璜、顾耀卿、郭香亭、高思泉、高锦华、徐春海、徐勇达、梁芳、嵇孝礼、潘安仁、薛阶臣等36位同志,受命于江苏省公安厅组成先遣队首先来到黄海之滨、黄沙河畔安营扎寨筹建新洋农场。

  “马家圩”是地势较高的圩堤,成为新洋农场创建时场部的临时驻地。“马家圩”原址在今场部以南约800米处,东自二大队南原黄海公路,西至原一大队9九号田南端,是一条约2公里长的土圩子,宽窄不一,高1米左右。“马家圩”名称有历史典故:20世纪30年代,苏北名人马玉仁(其出身贫寒,从军后作战勇敢,先后在袁世凯、曹锟、段祺瑞、冯玉祥手下任军事将领。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蒋介石伟人为“苏鲁战区第一路游击司令”,与日军作战10多次,毙敌80余人。1940年1月与日寇激战,战死疆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追认其为陆军中将。)在草滩之地千顷,组织人力在这里围垦植棉,筑了土圩子防海水倒灌,结果棉花没种成,留下了这条土围子,被百姓称之为“马家圩”。农场初建之时,利用这片草滩上唯一地势较高的土圩,搭建了一溜数排住宿的“三角棚”和几幢办公、就餐的茅草房,成为场部的临时驻地。1955年填沟平圩,使条田连接起来,旧迹荡然无存。

  在马家圩安营扎寨,拉开了新洋农场创建的序幕。

  图为按当年面貌复原的马家圩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