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图片名称

创建时生活极其艰苦——新洋农场历史陈列馆解读之十二

2016-02-01 20:24

作者:

胡正行


    创建者们初到这片原始滩涂,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极其艰苦,住无房,行无见路,吃冷饭,饮咸水。创业者信口拈来的歌谣说明了创建时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

  建场来到黄海疆,A字草棚作住房。夏季雨多水汪汪,冬季晴日白茫茫。

  举目一片皆荒凉,遍地蓬篙不长粮。夏秋行路水没膝,冬春出门海风狂。

  1952年冬和1953年春,创业者从全省各地陆续调集到这里。为了解决住房问题,选定马家圩、董家舍和黄沙河河堤三个地势较高的地点,建起三角草棚十多幢。因其形状象A字,故也称之为“A”字棚。这种草棚的特点:一是省建材,只要有芦苇、毛竹、茅草和铁丝就能搭建;二是建造速度快,只要材料充足,一天可以建好几幢;三是住人容量大,棚内用毛竹对面搭成两排统铺,中间留一米左右的走道,睡时人挨人,一幢20多米长的棚子,可住五十人左右。这种简易的住房到处透风,冬季棚内十分寒冷,夏秋遇到雷雨天气,棚外下大雨,棚内下下雨,棚外雨停,棚内还滴嗒。尤其是夏季,日子更难熬,几十人住在一起,棚子无窗户,地面十分潮湿,棚内霉臭味熏人,令人难忍。春夏之交,发芽的芦苇常把草席钻穿,往往把人从睡梦中戳醒。还有成群结队的小螃蜞,经常爬上统铺,骚扰人们睡觉。有时还有草蛇爬上床铺和帐顶,吓得有些女同志不敢上床睡觉。至1955年三角棚拆掉,改建竹架芭墙的茅草房。但住房仍十分紧张,一间茅草房(约21㎡),住单身汉6-7人,小家庭是两家一间,中间隔一张篱芭。有的人风趣地编了一首打油诗:

   “姑娘出嫁到新洋,半间茅棚作新房。一张竹床两条被,恩爱夫妻建农场。”

  建场之初,农场垦区范围内没有一条河流,只有董家舍有一个很小的淡水塘,杯水解不了众渴,饮水成了最大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饮水问题,每天派出人员,用水桶到黄沙河内挑水,挑一担水,来回要走十多里路。一个生产大队共三个中队,要抽出一个中队的人员专搞挑水、运米等运输工作。有时遇到天气干旱或大潮汛,黄沙闸东的咸水高于闸西的淡水,咸水从闸缝内倒灌,闸西的河水就不能饮用了。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只得用木船到中兴桥西10多里的的横港口装淡水到黄沙闸,再用水桶或牛拖水车运到马家圩和董家舍,可谓滴水贵如油。运回的水只能供饮用,洗脸、洗衣等只能有用咸水。一件白白的衬衣,用咸水洗几次,就变成黄色的了。晒干的衣服,放上两天又回潮变湿。有时在野外劳动,淡水供应不上,喝点咸水,就要闹几天肚子。1954年冬,在一站(今五大队)路东,钻了第一口深水井,初步缓解了农场的饮用水问题,远离一站的单位,需用牛、马车装水箱到一站拖水吃,十分不便。直到三站、五站各打了一口深水井,吃水难的问题才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