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图片名称

新洋人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2021-09-22 16:23

作者:


     职工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光芒。近70年来新洋农场职工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折射出江苏农垦的经济不断发展的轨迹,折射出新洋农场公司的沧桑巨变。

    1954年冬,随着转业的父亲我们全家迁到了刚刚创建的新洋农场,从此和新洋农场结下了一辈子的缘,目睹和经历了新洋农场发展的全过程,体验了新洋人生活变迁的酸甜苦辣。

    那年我5周岁,已开始记事,走进新洋农场的第一天,至今还历历在目。父亲是用一副挑河的泥筐把我和弟弟从兴桥乡的暂居地挑到农场新洋村新家的。只见几十排茅草房象一条条巨大的毛毛虫横卧在茅草丛中,芦苇编的笆墙漏空透风,根本挡不了风寒。父亲说,这已经好多了,他们来时根本没有房子,住的的是三角棚,睡的是茅草垫的地铺。一排茅草房10间住10家,家与家之间是芦笆隔的,不但不隔音,还透逢,什么隐私都一目了然。一家五六口人挤在不足20平米的房间里,有的甚至是三代同堂,那种压抑和尴尬真令人窒息。在地上挖个洞支上锅就是灶,一烧饭烟雾就在10家缭绕,一家烧饭家家都陪着流泪。绝大多数家庭除了一张饭桌和几张方凳就没有其它家具可言了,连碗橱也没有,几只碗就堆在饭桌上。记得我家的饭桌还是公家配给的,桌面上有手指宽的缝隙。

    一般家庭都是五、六口人,就靠父母不足50元工资生活,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子女多的家庭更是艰难。很多家庭供不起子女读书,小小的年纪就参加了劳动,1959年成立的“少年组”、“小京班”,大的才十三、四岁,小的还不到10岁,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一个月7元左右的工资勉强能养活自己,减轻了父母的负担。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职工生活困难到了极致,一度时期职工口粮只有18斤,盐蒿子、胡萝卜、山芋干、青菜成了主食,榆树叶、洋槐花、野菜成了“美味佳肴”。以致在“文革”忆苦思甜时出现一位老贫农“贫下中农解放前生活很苦,但苦来苦去苦不过六零年”出乎人意料的诉说。

    一直到1970年代中期,职工年收入平均只有300元,20多年没变化,工资收入勉强能维持最起码的温饱。随着子女长大参加劳动,家庭的总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有所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在填饱肚子的同时开始添置简单的家具和生活用品,子女结婚也赶潮流了,讲究“三转一响” (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和“三十六条腿” (大厨、五斗橱、架子床、八棱台、夜壶箱(床头柜)、四仙桌、写字台、碗橱、被橱)。多数人新婚时往往不能满足,结婚后再逐步添置,一般也能凑满“三转一响”、“三十六条腿”。

    这时住房也有了改善,1959年告别了芦笆房,住进了砖墙草顶的住房,1970年代初住房又换成了砖瓦房。人们对住房质量也开始讲究起来,墙面用石灰水刷白,地面用石灰渣、煤渣铺平,后来又铺成水泥地坪,摆上新购的家具,家有了家的感觉。

    在那计划经济的年代,口粮、食油要计划供应外,生活用品也都要凭布票、棉絮票、肉票、肥皂票、香烟票、糖票、豆腐票、煤油票、火柴票······才能购买,人们在计划中压抑着自己的生活。过年配给点小京果、大糕、花生糖什么的,那简直是开心得不得了。后来有了涤卡、的确凉不要布票,可价格很贵,做一件涤卡中山装得一个月工资还拐个弯,这是奢侈品,只有过年过节或相亲才舍得穿。

    改革开放如春风沐浴,新洋的经济步入了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职工的经济收入逐年提高,除了工资还有奖金,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喜悦写在职工的脸上,表现在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自1980年代初实行房改后,职工自建、自买住房的热情逐年高涨,住宅楼如雨后春笋般在场部小镇崛起,大多数职工和居民告别了平房,住进了水卫设备齐全的楼房,人均居住面积达40多平米。职工不再满足于“三转一响”、“三十六条腿”,从1980年代初开始,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逐步进入职工家庭。进入新世纪后,小轿车业已开进职工家庭,农业职工开着轿车去上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上网浏览成为新洋人的时尚,百岁老人也成为上网聊天的红人。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用水不要挑,烧饭不用草,小轿车满街跑,昔日的梦想业已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