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图片名称

1952年12月至1956年12月,数千名创建者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用勤劳的双手,在荒芜人烟的荒滩上画上了一个“圈”,新洋农场的雏形基本形成,创建工作初见成效。


在艰苦创业的年代,拓荒者们始终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经常举办跳舞、打篮球和乒乓球等文体活动,组队参加射阳县的篮球、乒乓球比赛总是得到好名次。


创建者们初到这片原始滩涂,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极其艰苦,住无房,行无见路,吃冷饭,饮咸水。创业者信口拈来的歌谣说明了创建时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  建场来到黄海疆,A字草棚作住房。夏季雨多水汪汪,冬季晴日白茫茫。  举目一片皆荒凉,遍地蓬篙不长粮。夏秋行路水没膝,冬春出门海风狂。  1952年冬和1953年春,创业者从全省各地陆续调集到这里。为了解决住房问题,选定马家圩、董家舍和黄沙河河堤三个地势较高


1952年11月,李柯平、董国忠、万邦贤、王震、王厚育、尹殿生、丛永焕、朱世昌、刘正修、安凤宝、孙润秋、杨阿祥、杨锦昌、沈之留、张文彬、张锦荣、张耀德、陈云龙、陈亨才、陈良劻、侍尚勤、周伟、周其昌、庞佩兰、居瑞燕、夏耀璜、顾耀卿、郭香亭、高思泉、高锦华、徐春海、徐勇达、梁芳、嵇孝礼、潘安仁、薛阶臣等36位同志,受命于江苏省公安厅组成先遣队首先来到黄海之滨、黄沙河畔安营扎寨筹建新洋农场。


新洋农场地处黄海之滨,江苏省射阳县境内。地理位置为北纬33°37′—33°42′,东经120°15′—120°21′。创建前的新洋农场是一片没有开垦人迹罕至的盐碱滩涂,狂风肆虐、海水浸淫、蒿草遍地、蛇蟹横行,晴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贫瘠和荒凉与其紧紧相连。


< 1 >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