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图片名称

人迹罕至的盐碱荒滩---新洋农场历史陈列馆解读之一

2015-12-29 20:29

作者:

胡正行


       新洋农场地处黄海之滨,江苏省射阳县境内。地理位置为北纬33°37′—33°42′,东经120°15′—120°21′。创建前的新洋农场是一片没有开垦人迹罕至的盐碱滩涂,狂风肆虐、海水浸淫、蒿草遍地、蛇蟹横行,晴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贫瘠和荒凉与其紧紧相连。

  据历史记载,清顺治年间(1643年~1661年)海岸线正好通过现新洋农场中部,根据明万历和清乾隆年间海岸线推测,新洋农场成陆时间在1610年~1710年之间,场域东部成陆时间比西部约迟数十年。据此可知,新洋农场在明末清初还是一片汪洋大海。至1952年新洋农场创建前,这里是一望无际的盐碱滩涂,主要植被为芦苇、茅草、盐蒿等耐盐性的植物。一望无际的荒滩数十里看不见人家,没有抵挡潮水的海堤,海潮时常袭来,能淹没草滩数米之深,对下滩割柴拾草、捞鱼捉虾的农民的生命威胁很大。当时荒滩西部的农民以烧小盐为生,常到滩涂割烧草,每当大潮来临,亦躲避不及,危险万分。史载民国28年(1939)沿海一带全被汹涌的海潮吞没,淹死百姓无数。后来有人想出一法,在草滩上,相隔适当的距离,用垡块砌成一个个四至六公尺高的土墩,作为海潮袭来时临时避险之处,不至被海水吞噬性命,因此称之为“救命墩”。 “落雁荡”开垦前原位于现14大队所在地。这里原是一个大水荡,每年夏季,积水成洋,三棱草丛生。因大雁喜食三棱草根部的果子,所以每到冬天,北方大雁成群结队而来,落脚觅食越冬。每到夜里,数千大雁齐鸣,声闻几里之外,故此处有“落雁荡”之称。这些历史遗迹充分说明了当年这片滩涂的荒凉。

  图为新洋农场开垦前的原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