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图片名称

燕舞商海腾“羽浪”——记县云燕制衣厂法人胡素燕

2016-03-22 02:25

作者:

胡亚芬


       2015年,县云燕制衣厂拥有职工500多人,拥有各类加工设备250多台套,固定资产也已由最初的30万元发展到了3000多万元。

  总结自己的创业经验,县云燕制衣厂法人胡素燕说,重要的是肯干肯钻,只要你是有心人,就会发现机会。机会就是机遇,要抓在手中不放松,要备加珍惜,努力做到最好,关键时刻还要有孤注一掷的勇气。

  立志创业 梦起家乡情节

  1993年大专毕业后,胡素燕进入当时盐城著名的企业燕舞电子厂上班从事会计工作,生活工作按部就班,但她感到上班太安逸舒适,这样不行。90年代,新洋农场的“美尔姿”风靡全国,她感到这里大有商机,思量再三,决心放弃会计工作,借船出海,走自主创业之路。

  说干就干,胡素燕果断向亲戚借资注册成立了“江苏射阳县云燕制衣厂”,家庭作坊建成了,最初只有十几个工人,主要从事来料加工。胡素燕不到一年时间,从一无所知到精通羽绒服设计、缝制、面辅料供应、市场销售等专业性工作。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1999年,她给一个企业代加工,货交上去了,企业却因亏损没有能力付给她2万多元的加工费。得知消息,胡素燕受到了沉重的打击。2万元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一旦钱要不回来……她连想都不敢想,一连几天躺在床上。是父亲的一句话给了她启示和信心:“不经磨难不成人啊”。“对,在哪儿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她振作起来,积极与同行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最后通过农场有关部门的干预及法庭调解把钱要了回来。一次困难,一次磨炼,她的干劲更足了,事业也终于有了眉目。

  经过几年的打拼,从为人加工到自创品牌,胡素燕终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2004年,她又将几年苦心经营集攒下的几百万元钱在新洋农场投资扩能建厂,通过规范健全的管理,企业迅速发展,员工发展到近百人,另有二个百余人的服装厂长年为她定点加工服装。

  诚实守信 造就“羽浪”名牌

  企业的发展关键在市场。胡素燕通过市场考察,发现当前买方市场出现有需求不足,无需求过剩的现状。工厂只有将产品做精做细,将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就像“打井”一门深入,才可能有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胡素燕把市场销售定位在“走在市场前列,做销售的领头雁”层次上,采取档次分流、价格分流,抢夺市场份额。她果断决策,重点抓好优质高档精品羽绒服系列产品开发生产工作,在产品档次上有新突破,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设计的最好、最新、最流行的款式拿到终端消费者手中。营销上,开辟城郊市场,将一些信誉好的有实力的个体户建立成批发销售和代理销售的基础上,注重在知名城市中发展。“平面销售”、“立体销售”的策略和稳固的销售网络,使“羽浪”牌羽绒服(壳)畅销东北、山东、河南、河北、天津等十多个省和几十个大中小城市。

  她诚实守信,冒着风险,把几百万元的问题产品全部召回。她的诚信经营理念,已经让“羽浪”品牌成长为国内行业中一线知名品牌。在大招商、大引资的精神鼓舞下,她多次去如皋、盐城、兴化招商引资。最终选择了兴化的一家外贸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在新洋工业产业区实现了当年建厂,一个设备齐全、功能配套,集裁剪、缝纫、烫熨、包装于一体,年生产能力2000万元的服装加工企业终于建成。企业投产后,当年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

  反哺社会 帮助弱势群体

  有志者事竟成。在注重公司发展的同时,胡素燕积极响应农场党委号召,妥善安置农场转岗职工及周边的妇女就业累计500余人,同时通过产品的半成品加工,解决了大量的农场剩余劳动力,领活干的妇女达到400多人,每年收入都在10000元以上,使近千个家庭逐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胡素燕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不忘感恩回馈社会,一直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她多次带着慰问品,前往农场和县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积极参加义务无偿献血活动,关心员工疾苦,出资修建了公司东边因地势低洼下雨积水的水泥路,造福周边居民。她特别希望有机会能为场域的父老乡亲出一点力,能为全场的妇女事业发展作一点贡献。

  一个普通的员工遇到困难,只要胡素燕知道,无论工作再忙,她也会在第一时间前往探视,了解员工的需求与困难,及时伸出援手。2013年,公司一位残疾女工,因为家人生病急需钱,找到胡总试探性地想和她商量预付全年工资。没有想到,不但拿到了全年工资,还得到了胡素燕的一句承诺——“如果资金不够我会尽可能的帮助你。”看似简单的一句承诺,深藏着一颗善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