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图片名称

新洋: 父亲的田野母亲的河

2021-08-09 10:38

作者:

胡正行


    喜看新洋大地,风光旖旎,如锦似秀,但见绿野无际,良田万顷,河渠纵横,林木成网。万绿丛中,点缀着一座美丽的小城镇,楼房林立,街道宽阔,绿草茵茵,鲜花盛开。一个现代化的国营农场崛起在黄海之滨,农工商全面发展,职工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新洋的农业是最令人自豪和骄傲的,多年来一直走在江苏农垦乃至全国农垦的前列,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荣获农业部“全国粮食先进县”荣誉称号。

    然而,这里曾是一片盐碱荒滩,蒿草遍地,獐兔成群,蛇鼠横行,人迹罕至,剥皮坟、救命墩、马家圩……写下了这里的辛酸和悲凉。1952年冬,刚刚抖落战争尘埃的垦荒大军浩浩荡荡汇聚到黄海之滨,吹响了向盐碱荒滩开战的集结号,隆隆的拖拉机声催醒了这片沉睡百年的土地。

    创建的艰难是今天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住的是用毛竹、芦苇搭建的三角棚,四面透风,冬天寒冷无比,雨天更是遭殃,棚外下大雨棚内下小雨,棚外雨停了棚内还在滴滴溚溚。土地勘测是建场的首要任务之一,勘测人员顶着刺骨的寒风,脚穿木履(一种木板做成的木拖鞋,有3公斤重左右),在遍野芦苇蒿草的草滩上勘察,每天要行走数十里。草滩茫茫,勘测人员往往在草滩中迷失方向,往往找不到归途。回到三角棚,还得伏身在昏暗煤油灯下,绘制勘测的图纸,新洋的雏形就是他们勘察后展现在图纸上的。1953年创建时的农场只有5台缴获的美国坦克改造的TP-9拖拉机和三台匈牙利产的单缸拖拉机,都是老掉牙的旧机械,开垦荒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工作效率极低。为了及时开垦荒地,只得人工垦荒,一千多人用海门锹开垦荒地,正值“三伏”盛夏,骄阳似火,个个汗流浃背,大部分人背上都脱了一层皮。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劳动,人工开垦荒地27920亩,不误农时,及时种下了庄稼。

    1955年后,一批批职工家属相继来到农场,投入到创建农场、建设农场的滚滚洪流中。当时她们还没有职工的名分,只是拿16元工资的家属工,但她们与男职工一样付出,一样奉献。家属的到来使“以场为家”从空洞的口号变为现实,成为创业者们创建新洋、建设农场最大的动力,他们在这里扎下了根,安心生产,繁衍生息,与新洋共存共荣。

    男人挖锹、女人挑担,男人开行、女人撒种,男人中耕、女人除草……用最简单的劳动工具,开荒整地,开沟挖渠,修路植树,用勤劳和智慧,播下种子,撒下希望,种下理想。

   在创建者的辛勤劳作下,盐碱荒滩一天天、一年年在变化,而且是深刻的变化,一条条沟渠在增多、加深,一块块条田在成型、变绿,一排排小树在摇曳、成长,一条条道路在加宽、延伸,一行行禾苗在微笑、招手……功夫不负有心人,终将荒芜变绿洲,仅仅几年功夫,原始的盐碱荒滩奇迹般地变成可耕种的农田,大地终于敞开她那母亲般充满乳汁的胸膛,滋养着新洋,滋养着新洋人。

    创业者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付出了高强度的劳动,开辟了新洋,创建了新洋,为新洋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留下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宝贵的精神财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艰苦奋斗几十年,最终把忠骨与梦想一起埋在了这片执著追求的土地上。

    新洋精神薪火相传,新洋人用勤劳创造了财富,用智慧铸就了辉煌,新洋走出了盐碱荒滩,改变了落后和贫穷,新洋正走向繁荣富强。创业者的梦想业已成真。

    父亲的田野母亲的河,是对新洋最真实的诠释,是对前辈最公正的褒扬。

    图为当年兴修水利开挖河新中河的镜头